一首经典熟悉的音乐,再次将我们带到莫扎特的世界。有些人只对前面的旋律有印象,听了前面觉得这是一首快乐的音乐。然而因为没有仔细赏析这首音乐,并没有知道它中间的悲伤。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两个星期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写成。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决,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一位英国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在童年时第一次听到这部交响曲时,失声叫道:“多么伤感的音乐啊!”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有人认为,这个主题与莫扎特《费加罗婚礼》中的一段爱情咏叹调相似,但这个交响曲主题与青年人爱恋之中的那种又愉快、又不安的心情截然不同,它全然处在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它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决痛苦网罗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在小提琴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一段安谧的旋律。它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夭性,就象作曲家传记中写的那样:处于赤贫中的作曲家出去一个下午,跑进家里,手里总拿着小包的糖和咖啡,喊着“哎,亲爱的妈妈,吃一点儿点心吧!”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乐章色彩骤变。主部主题六次转换调往愈益紧张;它游移于乐队各个角落,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稳定与安宁。
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这个乐章,速度由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一个暂时“向着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
这个乐章由两个对比较小的主题构成。它们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象是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时有温暖的家庭。当然,这两个主题中的断续节奏和个别音调,也为安祥的音乐投下一丝阴影: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在这个乐章中,两个主题的基本音型(三十二分音符),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它在弦乐与木管乐中,闪烁着,浮动着,象是回荡在作曲家耳畔的絮语,为乐章涂涂上一层富于戏剧性的迷乱色彩。接着,木管组发生轻声叹息,迎来了两个主题的重现,使音乐再度回到行板乐章的明朗的基本情绪中来。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也拖起沉重的步伐,奋击着,挣扎着,要摆脱痛苦的桎梏。乐章开始,乐队全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击,攀援到高音区的至高点,进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
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向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顿使人们心境豁然开朗。但是,由于它夹在那个痛苦挣扎的“小步舞曲”中间,因此,尽管小提琴和木管唱出了柔婉的旋律,却仍浸透着淡淡的哀愁。待到激愤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题再现时,我们仿佛看到作曲家在稍稍平稳的中段里,获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开始了新的抗争。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终结,仍没有摆脱忧郁与伤感如果品,继这部作品之后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表现出莫扎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赞美,那么,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以痛苦的笔调所抒发的,并不是对幸福、对生活的绝望,而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莫扎特的忧伤痛苦的情绪。因此,在小步舞曲和终曲乐章中,我们看到作曲家竭力调集音乐的伟力,继续向厄运冲击与抗争。
终曲乐章一开始,焦躁的第一主题,就以酷似小步舞曲的音调,在强弱悬殊的力度对比中直而冲来:很快,这个主题就消失在弦乐不息奔流的音潮中。这汹涌的音响,象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无畏前行,音乐中洋溢出作曲家不屈的奋进勇气。
伤痛之下,你能靠什么去支撑起你那疲惫不堪的身躯?那不屈的精神之力,是你的资本。即使有再多的人支持你,安慰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