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海华
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
《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佘宗明
《南方周末》评论部副主任陈斌
《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
原《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
财经作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叶檀
七位中国媒体圈一流的评论老炮告诉你:
怎么表达一个观点?
01 怎样捕捉一个好选题?
说实话,刚入行时,我也常常因为找不到好选题、错失一些重要选题而苦恼。
后来,每天写评论、编辑评论,慢慢摸索出了捕捉好选题的方法。
评论要为公共事务而写,这是选题的一把标尺。评论与新闻一样是易碎品,但我们可以写出独家评论,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出圈、捞干货、带私货、向评论大家学习,每一种方式都是好选题的探寻之路。
评论人或许只能在螺狮壳里做道场,但还是可以有所发挥。
宏大如世界形势,细微如饮食男女,都需要有清晰的参考和指引。如果我们能够在这里有所作为,前途应该还是光明的。
02 怎样用核心论据说服他人?
我很小的时候,就相信笔下能产生震烁山河的力量,于是从法律人转向评论界后,我执着于“笨拙”地探寻论据,努力把每一篇评论的写作,看成寻找真相的过程。
我相信这些用键盘敲下的火星,这些从世界角落觅得的论据、新知和视野,在为汉语世界提供“信息增量”。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的观点会落伍,但我有了更多观测世界的模型和工具,有了观察世界笃定的信心,而我在评论中提供的那些信息增量,也会在提升社会共识的水位,成为更多人眺望世界的窗口。
这就是我所相信的,评论的力量——它不是靠浮泛的词藻去煽惑人,而是靠“高势能”的新知,冲击你的成见。
03 怎样练成别人杠不赢的强逻辑?
2008年,我还在武汉上大学,很喜欢看《南方周末》《新京报》和《中青报》的评论,看多了也想“激扬文字”。
那年12月,我考四六级考试时,英语听力很嘈杂,考完之后我就写了篇评论——《四六级考试公平不应只在考场内》,投了出去。
第二天发在了《长江日报》上,成了个人的媒体评论处女作。之后在文字论剑的快感和稿费的激励下,我笔耕不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直到今天,我写了13年评论,我写的评论也经常被评论,我深切体会到,要想让自己的观点在价值分化的舆论场中站得住脚,就要讲逻辑。
也正是这么多年的逻辑训练,治好了我的口吃,让我在跟人争论时争得有底气。
也许你没怎么写过新闻评论,没关系,练好评论逻辑,也能让你在微博、朋友圈里发表观点时,击中问题要害,避免说一堆不痛不痒的废话。
这也是评论人要做的——努力拨开速朽的文字骸骨,在无声中显意义,于逼仄处见胸怀。
04 怎样把握结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