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字时期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日 阅读:538 次

  

古典文字时期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字书、汉字和玛雅文字。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字,丁头字,发源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居住在该平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了楔形文字,在西亚地区使用了3500年,传至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各时代,是人类文字中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  

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方式很奇特,以簪形小棒作笔,以软泥板为纸,用压写的方式进行书写。写好后将软泥板晒干或者烧硬,就将文字的痕迹长期保留下来了。不过,楔形文字并非一开始就是钉子的形状,它也经历了从象形图画的转变,而且在传承中,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楔形文字也发生了表音和表意的变化。  

楔形文字在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14-前7世纪)成为了地中海东岸到波斯湾的国际通用文字,达到影响力的顶峰,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获得最后一次复兴,不久楔形文字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一片楔形文字泥板的年代是公元75年。  

楔形文字  

圣书字(埃及象形文字)  

5500年前,生活在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和优美的圣书字。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古埃及人把文字看作是神圣的,称为“圣书”。狭义的圣书字仅指主要用于写在祭礼器物,或者雕刻在神庙墙壁和坟墓石碑上的碑铭体,它出现的时间最早。广义的圣书字包含了碑铭体外的另两种字体——僧侣体和人民体。有趣的是,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的叫法并非来自埃及本土,而是由希腊人命名的。

  

碑铭体是图形体,古代埃及人讲究书法艺术,所以出现在金字塔或者神庙遗迹上的碑铭体相当优美,它的书写顺序多变,只要碑铭体中出现的人物和动物的脸孔朝向哪一边,文字就是从那一边开始阅读和书写的。碑铭体虽然精美,但不适于快速书写,所以埃及的碑铭体经过“草变”成为草书体,以便于在纸草上书写商业信件、文学作品等,书写顺序以从右向左为标准,文字的象形性质完全消失。后来草书体多用于书写宗教作品,使用者又是僧侣,就被称为“僧侣体”。碑铭体则主要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与僧侣体同时并用达3000年之久。人民体的出现比碑铭体和僧侣体晚了大概2000年,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又称“书信体”或者“土俗体”,发源于下埃及,保留了僧侣体的书写顺序规范。只不过人民体虽然书写容易,却不易阅读和学习。  

圣书字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只有在麦罗埃文(古埃及以南的麦罗埃王国文字)和柯普特文(记录最后阶段古埃及语的字母文字)中可依稀找到圣书字的些许痕迹。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统治了这一地区,圣书字消亡。  

圣书字对文字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是,圣书字有一套具有音节性只表辅音的声符,分75个双辅音和24个单辅音(后来增加到30个),这些辅音就是最早的字母萌芽。  

圣书字  

汉字  

汉字的成熟形态——甲骨文的出现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2000年,但是汉字却是三大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体不断简化,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成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在大陆地区通常使用的是规范的简体汉字,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是繁体字。千年积淀,孕育出了灿烂多彩的汉字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字交融影响,并远播至日本、朝鲜等地区,形成包含30多种文字的汉字文化圈。  

“文”字的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是唯一发展到成熟水平的美洲自源文字。它起源于中美州皮屯伊扎湖东北的古代城邦,位置是现在的墨西哥、伯利兹和危地马拉,以尤卡坦半  

https://www.nlc.cn/cmptest/wmdwz/hzdgc/201412/t20141226_95044.htm


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