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吃甘蔗理论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 阅读:662 次

dào dàn zhè  jiàn  jiā jìnɡ

倒啖蔗,渐入佳境[1]

zhēnɡ āi   dà shī běn zhēn

蒸哀梨,大失本真[2]

                 yòu xué qiónɡ lín huā 

             ——《幼学琼林·花木》

甘蔗汁多味甜,营养丰富,被称作果中佳品,不少人都喜欢吃。梨也味美汁多,酸酸甜甜,为人喜爱。这两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背后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成语典故——渐入佳境、哀梨蒸食。
今天,我们的《幼学琼林》就将带大家揭秘这两个典故:倒啖蔗,渐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02

注释
图片


[1]  倒啖蔗,渐入佳境:出自《晋书·顾恺之传》。
[2] 蒸哀梨,大失本真:出自《世说新语·轻诋》。

“倒啖蔗,渐入佳境”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就是说,顾恺之每次吃甘蔗都要从上往下吃,才能渐入佳境。顾恺之这么说有什么讲究吗?下文我们会为大家揭秘。

“蒸哀梨,大失本真”是说哀姓人家的梨如果蒸着吃,便失去了原味。它出自《世说新语·轻诋》,说的是汉代秣陵,即今天的南京一带,有一户姓哀的人家,家里种的梨,个儿特大,味道极美,又脆又嫩,入口即化,当时人称“哀家梨”,名气很大。但如果蒸着吃,则会失掉梨的原味。所以人们用“哀梨蒸食”来讥讽蠢人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03

相关故事
图片


顾恺之倒吃甘蔗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那是因为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储存在根部,所以越靠近根部,糖分越多,会越甜。一般人在吃甘蔗时,都是先从最甜的地方吃起,吃到不甜的地方就扔掉。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偏和别人不同,还发展出了一套吃甘蔗的理论——渐入佳境。

有一次,他和桓温去江陵考察,当地官员带着当地特产甘蔗去拜见桓温。桓温十分高兴,说:“听说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尝一尝呀!”于是,在场的人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唯独顾恺之一人没拿甘蔗。桓温见状,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并把尖的一头递给了他。顾恺之想也没想接住就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问:“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呢?”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甘蔗的尖头,才明白他们为什么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讲究的。”大家看他那么认真,便问:“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甜的部分,后来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不甜的地方开始吃,越吃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这个故事后来就延伸出了成语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