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课堂中的“生成力”培养——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阅读:9 次

编程课堂中的“生成力”培养——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少儿编程老师,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学得快,还能自己设计小游戏,而有些孩子却连基础代码都记不住?最近读到几篇教育文章,让我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生成知识”的能力。

1. 学编程,不是背代码

文章提到,学习分为“接受知识”和“生成知识”。比如,教孩子“循环语句”时,如果只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语法(接受知识),效果往往不好。但如果我们引导他们用循环设计一个“自动画星星”的程序(生成知识),他们就会主动理解语法规则,甚至举一反三。就像爱

因斯坦说的:“忘掉知识后剩下的才是素质。”编程的“素质”就是这种能自己解决问题的生成能力。

2. 别怕孩子“瞎折腾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孩子自己看教程,而是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比如,有个学生想做一个“打地鼠”游戏,但总出错。我并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问他:“地鼠冒出来的规律是什么?怎么用变量控制时间?”他通过试错和思考,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法。这就是“生成”——

把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新东西的过程。


3. 用“觉”和“悟”打通学习

觉力:专注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如,教“条件判断”时,我会让孩子先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下雨,就带伞;如果晴天,就戴帽子。”再引导他们用代码实现。这种联系生活的“觉”,能帮孩子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悟力:把知识转化为自己东西的能力。比如学完“变量”后,我让孩子们设计一个“成绩计算器”,他们需要自己决定变量类型、计算公式,甚至优化界面。这个过程就是“悟”。


4. 接受和生成,一个都不能少

完全放任孩子“生成”,可能会走弯路;但只“接受”不思考,又会变成死记硬背。就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编程课上,我会先示范基础操作(接受),再布置开放任务,比如“用学过的指令让角色穿越迷宫”。孩子既要运用已知知识,又要尝试

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5. 教育的目标:忘了代码,留下能力

文章里提到,古代私塾培养的是“觉力”和“悟力”,而编程课堂也一样。当孩子能自己设计一个小游戏时,他们早就不在意“循环语句”的语法了,但那种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一直伴随他们。这才是教育的根——不是教知识,而是教生成知识的能力。

总结:编程不是敲代码,而是培养“生成力”。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引导”,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在创造中爱上学习。毕竟,未来的发明家,可能就藏在某次“瞎折腾”的编程作业里呢!


Tag:
相关文章